傳家

/ / En
Top
Back

氣氛生活
歲時節慶

春

元宵–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

元宵與湯圓

北方人稱元宵,是用竹篩搖滾而成圓形;南方人稱湯圓,是用手搓揉成圓形。早在唐代就有它的記錄,稱為粉果,宋朝稱為「圓子」或「團子」,明朝永樂時代後才通稱元宵。元宵大多以甜的口味為主,餡料切成小塊後,放在裝滿糯米粉的竹篩內滾成圓球,煮出來的湯頭比較濃濁。湯圓的做法像包餃子,必須先把內餡塞入,餡料有素有葷,湯頭比較清爽。 湯圓或元宵的餡料千變萬化,在中國各地的吃法也不盡相同,著名的有蘇州五色湯圓、南京雨花石湯圓、山東芝麻棗泥湯圓、廣東四式湯圓和上海的擂沙湯圓、酒釀湯圓、蟹粉湯圓、四川的賴湯圓、心肺湯圓、江浙的藕粉湯圓、台灣的豆沙湯圓、鹹湯圓……等。

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

「清明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約在國曆的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之間。曆書記載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」。此時正值大地回春,花開遍野,最適合全家外出踏青遊春,並掃墓祭拜表達孝思。

潤餅

一般人大多知道,吃潤餅的典故源於春秋時代晉國(今山西)的寒食節。歷經兩千多年的演變,潤餅文化在閩南地區發揚光大,農曆三月三日,清明節,甚至過年,各地都有吃潤餅的習俗。近幾年在台灣,還出現潤餅小攤或專賣店,想吃就買得到。潤餅既方便又可口,而且很健康,這是它受歡迎的原因。

金銀紙文化

中國人一向敬天地、祀鬼神,舉凡年節民俗、祭拜祖先、普渡祭祀、敬神禮佛、驅邪鎮煞、祈安求福、謝恩還願,幾乎都會燒金拜拜,祈求消災解厄。金銀紙文化得以流傳數千年,在於它能傳遞並維繫民俗信仰與生活方式,而且能求取心安。

中國人的農民曆

每年年初,我都會在書架上放兩本新的「農民曆」,遇到需要選擇好日子的時候,就可以派上用場。我想許多人和我一樣,都以「農民曆」作為擇日的參考。其實擇日並不是甚麼迷信,這是我們文化中的寶貴的承傳,我只用來擇日使用還真是很丟臉,其中的陰陽五行學問廣大,我們卻只懂得選最簡單的一個功能在使用。

夏

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

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,又有「端陽節」、「重五節」、「五月節」等稱謂。因為「端」有「開端」、「初」之意,加上農曆以天干紀年,五月又稱「午月」,因此這一天逐漸演變為「端午」。

粽子

端午節家家戶戶一定吃粽子,包粽子是家庭主婦的重頭戲。小時候有一次端午節前去拜訪一位住在集合公寓的長輩,家家戶戶把自己包好的粽子懸掛於中庭,一串一串沿著整個迴廊,很有過節的熱鬧景緻。

七夕的由來和習俗

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,又稱「乞巧節」、「女兒節」,是中國人最浪漫的傳統節日,也是難得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慶。 七夕起源於牛郎與織女之間淒美動人的愛情神話,牛郎、織女早在周朝《詩經》就有記載,不過當時老祖先看到的是銀河兩端,各有牽牛、織女兩個星座遙遙相對;雖然已經神格化,但還沒有發展成為愛情故事。

七夕感懷

我年輕時著迷於看瓊瑤小說,她那唯美的愛情,確實影響著無知的一群。愛情可以當飯吃,只要有愛,就可以衝破所有的困境。我有個朋友沉溺於追尋瓊瑤所敘述的愛情故事,一路走來,跌跌撞撞,傷痕累累,三十幾年過去,只有不勝唏噓!

農民曆

太歲

每到農曆年前,母親總不忘查查農民曆,為「犯太歲」的家人,到廟裡「安太歲」。到底,太歲是什麼?能在中國人的生活裡,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生活習俗。

春牛圖

中國自古以農立國,「牛」既被視為重要的生產力幫手,也被奉為財富、吉祥的象徵。

二十四節氣

公元前206年-前9年,西漢年間出了一套巨著《淮南子》,其中的〈時則訓〉已經清楚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,並且沿用到今天。

秋

中元節的由來和習俗

中國人篤信農曆七月是「鬼月」,初一鬼門關開,在陰曹地府的孤魂野鬼就會重返陽世找東西吃,直到三十鬼門關閉為止。這段時間可以說「諸事不宜」,不論購屋、喬遷、動土、嫁娶、旅遊、買車等活動,至今人們仍會刻意避開,以免沖煞。

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

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,因為八月位於秋季的第二個月,因此又有「仲秋」之稱;俗稱還有「八月節」、「八月半」。所謂「花好月圓人團聚」,由於中秋月正圓,象徵闔家團圓之意,因此也被視為「團圓節」。

中秋烤肉

烤肉本是鑽木取火時代原始人的飲食方法,但許多國家各種種族的人都沿用至今,而且不斷加以發揚光大。就以台灣來說,腦筋動得快的商家,最近幾年還推出全套的烤肉用具與食材,按照顧客指定的時間送到烤肉現場。而最盛大的莫非是中秋節,差不多已變成烤肉節的同義辭。

月亮代表我的心

「你問我愛你有多深?我愛你有幾分?你去想一想,你去看一看,月亮代表我的心。」

月餅

鳳梨酥 (鳳梨酥的製作)

農民曆

命與相

中國自古即有「五術」之說,分別是神仙之道、養生之法的「山術」;漢醫的「醫術」;推斷人生運勢的「命術」和「相術」,以及預測吉凶的「卜術」。命術與相術雖然根據各有不同,但是在一般人的生活中,命、相常被拿來相提並論。

冬

冬至的由來和習俗

冬至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,又稱「冬節」,一般出現在陽曆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,是北半球進入冬季的第一天,也是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長的一天。過了冬至,白天就會開始變長了。

年節的由來和習俗

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慶就是過年,也就是歡樂的春節。在過去農業社會,時至農曆十二月末,經過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後,人們在這段假期歡聚團圓、拜訪親友,並除舊佈新,迎接新的一年到來。

對聯的藝術

小時候走在巷弄裡,我還看不懂家家戶戶門上對聯的深意,只覺得紅紙被雨水淋濕或被太陽照淡了,有一種斑剝蒼涼的感覺。隨著年齡增長,才漸漸懂得我們擁有的這個獨特文體的精妙。

佛跳牆與家族樹

兒女大了,所有的活動都得配合他們的時間表。女兒姚姚放假回台灣,年前就得回學校,我們姚、任兩個家族,三代二十人加上姚姚的美國同學柏康共二十一人,提前於尾牙這天在我家吃了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。催生這頓聚餐的,就是姚姚。

佛跳牆山珍海味

相傳早期在福建有一個封建的新婚習俗叫「試廚」,也就是要新娘在嫁進夫家的第三天,需要下廚展現她的廚藝,請公婆與鄰里吃飯,這不僅考驗著新娘,也影響新娘未來在夫家的地位。據說有位從小被父母嬌寵的新娘,沒進過廚房,因此婚前向母親求助,母親把各種好料食材的處理方式教導給她,替她惡補,也將所有食材以荷葉包覆成小包,讓她可以照樣比對。但「試廚」前一天,新娘緊張到甚麼也記不起來,情急之下,看到一個空的紹興酒罈子,就把所有母親給她的食材都往罈子裡倒,用荷葉封住罈口,看廚房有個快熄滅的炭火,就往上一放,乾脆逃回娘家得了。第二天,所有人發現廚房炭火上,有道飄出陣陣香氣的菜餚,都覺得新娘真是一位大廚師呢!這是這一道菜最早的起源。它是如此的香,以至於被描述為甚至能夠誘惑一個素食的僧人——甚至是佛祖本人——跳過牆來品嘗它!這就是「佛跳牆」名稱的由來。

年糕

過年吃年糕,有著年年高陞的吉祥寓意。每次說起年糕,我只有三個字形容:了不起!我曾想,我希望世世生為中國人,可能就是為了貪吃我們的年糕哩!

中國博弈

麻將

麻將是四人博弈遊戲,與象棋、圍棋並列中國三大博奕國粹,近一百多年也逐漸風行全世界。特別是逢年過節,「方城之戰」已經成為親朋好友之間,最為盛行的博奕遊戲。

麻將的玩法

麻將主要有萬、筒、索(台灣稱為「條」)三門,每一門三十六張牌(一到九,各有四張牌),再加上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、發、白七個字也是各有四張牌。因此一副麻將共有一百三十六張牌;如果打花牌,則再加八張,總共為一百四十四張牌。

象棋的由來與玩法

象棋是中國最廣為流傳的兩人對弈棋藝遊戲,根據漢朝《說苑》記載,早在戰國時期就有「象棋」的出現,但遊戲方法大異其趣,與現在的象棋並無淵源。因此象棋的起源,應回溯至南北朝時代的北周武帝曾制定《象經》,並集合百官講說「象戲」,後來至唐朝衍生發展為「寶應象棋」。

圍棋的由來和玩法

圍棋是中國老祖先最偉大的發明之一,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博奕遊戲。「奕」這個字就是指圍棋。在好奕者的心目中,圍棋精妙無窮,蘊含宇宙天地陰陽的哲理,絕非僅是博奕,實已達到藝術的境界,更是中國文化精髓「琴棋書畫」的代表之一。

農民曆

中國人的十二生肖

中國人紀年,除了運用「天干地支」外,一般還會使用「十二生肖」,也稱為「獸曆」。相較於天干地支,「十二生肖」簡單易懂,即使到了現代,人們依然經常使用它來計算年齡,推算流年吉凶,是生活中面對重大選擇時的參考依據。

農民曆中的食物相剋圖

農民曆除了紀年外,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,也是生活經驗傳承與散播最有效的通路。農民曆雖有不同版本,但絕少不了「食物相剋圖」,用簡單的插圖解釋什麼東西搭配著吃會中毒,部分內容至今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飲食的參考。

Back
stam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