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家

/ / En
Top

出版緣起

在所有文字中,我最喜歡也最重視「家」這個字;因為「家」不僅維護所有生命的成長,更是激發人類智慧與文化演進的基石。
當「家」與另一個字「傳」結合起來,形成「傳家」,這就意味著對傳統的繼承。在中國文化最早的記載,西周康王時代即出現「子子孫孫永寶用」的銘文,後來成為青銅器常見到銘文。這句話是期望後世子孫能銘記和珍愛祖先的功德與榮耀。這說明,我們的文化自商周時期,人們即有不朽的傳承意識。

時至二十一世紀,我選擇留給孩子們的銘記傳承是這套《傳家》。在這套書中,我鉅細靡遺的呈現我對這個課題的經驗與追索,以幾個段落,做出一套適用於現代生活的地圖;除了給我的孩子,也希望能與你們分享。我深信,不同地域的人,用這一套地圖,套上自己的父母心與文化情,一定可以照樣做出一套屬於你自己的「傳家」。希望這一套書,可以幫助你建立起根植于愛的文化傳承、一個融合美與教育的無價遺產。

我編撰中文版《傳家》的源起,其實來自於「迫切感」。2007年夏末,我從台灣飛到美國San Francisco,開車陪著大女兒Joyce去Houston,繼續她的大學生活。那是一段遙遠的路途。在四天三夜的車程中,我們母女鎖在小小的車廂裡,有說不完的話。Joyce說的,大多是她的新生活,描繪種種她對未來世界的想像,我則是不斷的嘮叨,叮嚀她不要忘記自己血液中珍貴的傳統文化,不要忘掉自己的根,以及她從小學習到的紀律與教養、倫理與謙卑。我還特別跟她強調:爸爸跟我送妳到美國上學,是希望妳汲取西方文化裡的好東西;妳將喝到更多自由、自信的水,但千萬別學一些不該學的回來呀……。

但是,那趟旅程,讓我無奈的發現,臨行之前對女兒的重重叮嚀,怎麼樣都好像講不清楚,不夠完整。我覺得焦慮不安,在回家的路上,我自己籠罩在一種迫切要做些甚麼的使命中。我想,我跟自己相處了十八年的女兒,都沒法有系統的說清楚食衣住行,傳統文化裡該注意的細節,我又如何能讓他們知曉自己血液中已經存在的養分呢?

這強烈的迫切感困擾著我,跟著我回到台灣。……就是這份迫切感,促使我完成了『傳家』。

Joyce與她兩個弟弟,從小在台灣就讀台北的國際學校。那十幾年裡,為了加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,我總習慣性地收集整理很多教材,不時的與他們分享。那趟從加州開車到德州的談話歷程,讓我決心以那些收集的教材為基礎,有系統的擴編成一套書,讓他們可以帶在身邊,不管到哪裡都能代替我的叮嚀。

回到台灣之後,我夜以繼日的整理,寫作,攝影與編輯……。2010年,《傳家—中國人的生活智慧》終於問世。我趕在那時出版,是因為那年Joyce大學畢業;Julian二十歲;Adrian則是高中畢業,正要離家去讀大學。能完成這套書並放進他們的行囊裡,我感到非常高興。……這是我們一家共有的里程碑。

經由這套書出版後的迴響,讓我體會很多人都有著對文化延續的渴望,都需要一個跟家人共同設計的生活準則,「傳家」的概念受到了重視,讓我非常的欣慰。

我出生於1959年,能在暮年之前出版《傳家》中文繁體版、中文簡體版與英文版,去年底開始著手進行日文版,能完成這個夢想,是一個三生有幸,難能幸福的一件事。

1949年前後,由於中國的內戰,我的父母與數百萬中國百姓,紛紛從大陸各省移居台灣。他們離開家鄉的心情是倉皇而悲痛的,卻也因而免於1966年後的文化革命摧殘。這些定居台灣的百姓來自大陸各省,語言與生活習慣不盡相同,卻都保留了基本的中國文化;尤其是各具特色的飲食,服飾,戲劇等等。他們大多在軍中、學校、政府機構服務;也有經商,開銀樓、布店、書店、餐館,或在街邊擺攤賣麵……。很多年紀較輕的大陸人,也與台灣人結婚生子,傳宗接代。這些中華文化與血緣的融合,使得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台灣,產生了更多元燦爛也更有活力的文化。

我生長於台灣,很幸運的在嚴守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庭成長,得以學習許多歷史久遠的習俗與禮教。我非常感恩自己能在這樣一個色彩濃厚多元的環境中成長,所以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,只要回想以往的日子,生活中的味覺、視覺、知識、美學、哲學、保健、有機食物……,紛紛鮮明的呈現出來。

台灣經歷過不斷的遷徙與融合,又經歷了穩定的經濟成長,我所有的生命經驗都是完整美好的,所以撰寫本書時,只要述及往昔的狀態,大多可以具體的描繪出來。書本若有牽涉歷史與專業的議題,我則必找專家協助,以臻完整。

本書跨越時間久遠,是傳說或歷史故事,避免不了其沉重與冗長的矛盾,傳承需要技巧,因此我決定要有一種契合時代的敘事方式,將所有圖繪重新繪製,所有照片,也重新拍攝的;這有別於一般傳統的出版,具有高度的取材難度。好在我自己從事的行業,一直沒離開視覺、設計與美學的範疇,所以,我自己佈置所有的場景拍攝,我也特別喜歡繪製漂亮的表格,做各式各樣跟傳統與季節有關的禮品……,多年以來磨練而成的既有經驗,讓我得以活用於這套書中,而我希望分享的,全部是生活中快樂的、美麗的、正面的事物。所以這套書在畫面的擷取,文字故事的撰寫等,大多經過精心的美化與編排。

我不是專業作家,這套書的出版,完全是一廂情願,獨自摸索籌畫完成。它不是我的夢,而是一件我認為該做的事。既然該做,就未曾考量成本利潤通路等問題;這當然不符合現今的出版行規。出版專業人士面對這套書,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如何歸類?其次是,內容這麼多樣豐富,當然要拆成很多本來賣!它的部落格在哪裡?如何培養社群?它的商業策略是甚麼?如何把這個題材構築一個時下最流行的「文化創意產業」王國?……。──在現代行銷上,他們的考量當然是對的;只是我的目的與商業無關,我的時間有限,量力而為是原則。我一直提醒自己,不要混淆了初始的出發點。我的出發點純粹是一個單純的母親,想要提倡「家庭」的價值,想要傳承、分享以及貢獻。

這麼多年來,日日夜夜構築與撰寫這套書,其實常有一種孤獨的感覺;因為我的背後並沒有一個團隊的支援。我嘲笑自己像個說客,抱著整套書的架構,自己寫的劇本,幾萬張的照片,周遊無數的地方,去見無數的人,請他們幫忙,並在他們的眼神中尋求做下去的勇氣。

在撰寫這套書的過程中,我常因某個小偏方,要跑好幾次各地的遙遠村落,想獲得些流傳在古舊廚房裡的味道,或是某位傳統女性身上的想法與學問,想記錄她們務實的方式與技巧。甚至路上的行人都可能是我要學習、請教的對象。幾年來的上山下海,交了好多朋友,他們都是幫助我完成這套書的幕後推手。而我尋求的共鳴,也都是對生活有著獨到經驗的前輩,譬如會燒菜的大廚、種菜的農夫、幹練的家庭主婦、學校的老師、中醫師、善做手工藝的阿姨、深知傳統節慶禮俗的長輩與歷史學家……;當然還有一生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的偉大導師們。

我自己才疏學淺,所知的常識並未如史學家那樣追究根柢,編寫這麼一大套書的內容與資訊也許有不少謬誤,在此誠心的期望前輩們惠予指正。
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:能夠給兒女後代留下這套書,是一種上天的恩寵。

stamp
Back